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绿色家园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扬帆远航·呵护家园

2010年06月11日 18:36 佚名 点击:[]

人鸟和谐

一举一动保生态

尹小军

一幅绝美图景:夕阳西下,波光粼粼;一幅和谐画卷:渔舟唱晚,炊烟袅袅。

这是2009年的岁末,这是风姿绰约的鄱阳湖。

你或许是一个渔民,鱼虾湖鲜就是你的营生;你可能是一介农夫,种稻栽桑就是你的活计;你或许只是一个湖边人,在城镇里工作生活……不管你在干什么,鄱阳湖就是一个园,我们都以这个园作为我们的家园。

我们都是幸运的,“一湖清水”养育着我们;我们又是肩负着责任的,我们也要呵护“一湖清水”。因此,有打鱼的渔船上除了渔具还有垃圾桶,捕回鱼也带回垃圾;有养鱼的坚持种植鲜草,创新养殖技术,为了拒绝排污;因此,有养牛的建起牛“公寓”,养猪的修起沼气池,都是为了变污为利;因此,有村庄实施禽畜统一管理,改善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因此,有企业污水统一处理,废水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

一粒水珠,一棵水草,一只鱼虾,一羽候鸟……头顶的蓝天,脚下的碧水,还有水边的青山和田野。在这个共同的家园,我们相互依赖,爱护它们就是爱护自己。优美的生态才是我们最好的家园。

不可否认,对家的爱护,我们曾经松懈过。但毋庸置疑,我们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的家,如今有了个更响亮的名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你、我、他,为了它,都会更有劲可使的。哪怕是你认为是很简单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你认为做得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小事,只要大家都去做好自己的事,都想着这个家,那就都是不简单,那就都不是小事。

今天,理应是个全新的起点。所以,我们大声高呼——行动起来吧,爱我家,爱我们的家,爱我们幸福的家!

田间飞舞“鄱湖鸟”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几句诗描绘的是鄱阳湖保护区里珍禽候鸟所展现的壮丽景象。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鄱阳湖畔的永修县三角乡村民却一直无缘体会到这种意境。

三角乡位于永修县东郊,鄱阳湖西畔,有耕地面积46782亩、山地面积2000亩、水域5217亩,是个典型的滨湖农业乡镇。三角乡有地理优势,但说起辖区内的生态,三角乡人的底气并不足。

“一年四季,到处光秃秃,连棵树都难看到。”在三角任职7年之久的乡党委书记罗睿对此深有感触,“尤其是冬天,一片荒凉,看不到丝毫生机。”

2008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全省开始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三角乡的目标也很明确:打造“村在林中、路在林间、树在田边、林水相映”的全省杨树第一乡。

“以前看不到树,现在房前屋后都是树。”树下村村民袁自俊一口气承包了3.6万株杨树的栽种。政府免费提供苗木,自己只要投入很少的资金,既有不错的收益,又能美化环境,袁自俊很积极。

为全力打造成全省杨树第一乡,三角乡紧紧抓住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机遇,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强举措、突重点、保质量,见缝插绿栽植杨树。出台奖励政策鼓励种粮大户在“双用田”机耕道两旁栽植杨树,出台措施对完成杨树造林任务的行政村一次性给予2000~5000元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年终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永丰村村民吴建平一开始还担心栽种在田埂上的苗木会被牛践踏毁坏。政府的一纸封洲禁牧令消除了顾虑,他一口气承包了2.6万余株杨树的栽种。“种树的最大好处就是夏天也有个乘凉的地方了。”吴建平说。

记者沿永吴公路看到,公路边、沟渠旁、田埂上,一排排杨树迎风而立,使得原本荒凉的田野顿时有了无限生机。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村庄四旁、沟、渠、路、田等重点栽植杨树外,该乡还在政府大院、新农村建设点、农村庭院见缝插绿。在栽植过程中,县林业局和乡镇的技术人员到场进行指导,确保种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目前已栽种树苗37万余株。

感受到生机的不仅仅是三角乡人,还有远道而来的候鸟精灵。去年11月,村民第一次在自己的湖区看到了白鹭在沟渠里觅食。再后来,天鹅、白鹳等一些候鸟也纷纷飞抵三角乡,飞进田野树林。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是三角乡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这些精灵。”罗睿甚至有些兴奋。而去吴城欣赏候鸟的游客也开始在三角乡停下脚步,观鸟,拍照。

三角乡在变,永修在变,永修的生态在变。

“石材城”里清泉流

12月5日,记者来到了地处星子县城以北10公里的“金鹿石材加工城”,想象中的数十家石材加工企业切割、打磨大理石后污水横流的场景已难觅踪迹。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绕“城”而过的水渠,潺潺流淌着的是清澈净水。随意走进“晨光石材”,在这里从事大理石切割达10年之久的技术工人辛海水坦言:“过去这沟里的水像‘牛奶’一样,浑浊不清,流到地里引发土壤板结,流到村庄池塘影响村民用水,流到鄱阳湖里污染湖水,所以老百姓叫此水为‘祸水’。如今,这里的石材厂的废水经处理后反复利用,不再向外排放。”

穿行在公司加工的各种板材及石狮子、石龙、石虎等石材工艺品中,热心的辛海水还带着记者参观了公司新建起的3个容量45立方米的沉淀池和冷却剂凝固池,并为记者一一分解说明:以前切割大石块用的水实现了循环利用,因为这水中含有冷却锯齿的冷却剂,企业舍不得排放,此水便进入了排水-沉淀-用水的循环。而磨光板材和打磨石材工艺品的泥浆水,便作为废水一排了之。仅年加工石材4000立方米的“晨光石材”,就有上百吨的泥水外排到沟里。自从去年底县里到石材城召开“保护鄱阳湖,废水‘零排放’”动员大会,并派来技术员现场指导后,公司不仅一次性投资5万元按要求新建了沉淀池,每年还投入3万元购进用于快速凝固悬浮石粒的聚氯化铝等。如此,石材城的用水实现了封闭运行、内部消化,再也看不到污水排放。

污水“零排放”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沉淀的废石砂又必须处理,如何破解难题?面对记者的疑问,县环保局党委书记朱虹辉说:“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保护好优美的湖水生态,是每一个赣鄱儿女的责任,我们绝不能为了今天多赚几个钱,就拿本应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去做‘交易’”。

近两年,当这种宣传深入人心时,星子人的生态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此,县里针对遍地开花的上千家石材加工企业,实行集中成“城”,严控污水排放,对沉淀的废石砂进行集中堆放。为防止石材加工灰尘飘散到鄱阳湖,县里还规定石材加工企业必须离湖岸线1.5公里以上。同时,规范石材采石点,禁止“爆破法”,统一“切割法”,对裸露的石砂地护绿固沙,着力恢复石山自然生态。

新近,县里还与相关科研部门联合攻关,目前“废石砂处理后加入水泥”项目已经取得可喜成果,昔日堆成一座座小山的废石砂将变成村民们致富的“金石砂”。

“鄱湖卫士”绿色情

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犹如一颗清澈的明珠,滋润大地,滋养人类。驻守在鄱阳湖畔的省武警总队官兵,犹如天上的点点繁星,守护着鄱阳湖的美丽。33年来,他们日夜与湖相伴、与鸟共处、与树草相依,呵护着湖水的纯净,亮化湖岸的容颜,保护湖区的生态。数不清的官兵,用对大自然的热爱,传递着对鄱阳湖的无限深情,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

植树造林,为鄱阳湖披上绿荫。部队于1976年随监狱系统进驻环湖围堰而成的朱湖、朱港、成新等方圆几百公里的湖边区域,担负着看押服刑人员的任务。1983年,这支部队由省军区独立团改编归属省武警总队。

时任朱湖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叶坚介绍:部队刚进驻湖区时,没有一棵树,到处一片荒芜。官兵们自己动手,栽树种草。现在驻湖区部队营区仅大小樟树就有3000多棵,当年在这里亲手种树的人有的当上了将军,有的当上了师长,最大的一棵将军树有30多年的树龄,成群的参天大树撤下大片浓浓的绿荫。如今,郁郁葱葱的浓绿成为营区最醒目的标志。

近年来,监狱禁止服刑人员在狱外劳动,雇用大批农民工栽种、收割农作物。农忙时,几千农民工吃住在湖区,有的人缺乏环保意识,将快餐盒随手丢弃田间地头、大堤上、湖岸边,五颜六色的塑料包装袋迎风起舞,飘进湖里,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此时,部队每天派官兵到用餐集中点清理民工的生活垃圾,光每天用餐垃圾就要拉20多板车。

有的中队营区离湖岸不到2米,枕着鄱阳湖涛声的武警官兵,对鄱阳湖一往情深,决不让污水排进湖中。每个中队挖一个大的蓄水池,承接含有沐浴露、洗发露的洗澡水。有的部队专门挖出化粪池,生活污水一滴都不排进湖中。为减少化肥、农药对湖水的污染,部队菜地从不施用化肥、农药。所需肥料,是战士们从养猪场、养鸭场拉回的农家肥及中队厕所的基肥。对蔬菜虫害,中队从不打农药,全靠战士用手去抓。

鄱阳湖是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武警战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候鸟保护神。由于利益的驱动,少数不法分子采用撒天网、食物诱捕、猎杀等手段,捕捉珍稀鸟类贩卖。对此,部队与地方公安采取联合行动,收缴枪枝、销毁天网,对救下的活鸟进行放飞,给受伤的候鸟进行治疗,将已经死亡的候鸟集中掩埋,决不让候鸟流入市场。

朱港大队的教导员胡高平说:“不知是什么原因,只要听到枪响哪怕是鞭炮声,就有大批的鸟儿飞到营区的树梢,鸟儿好像也知道这里最安全。”身着橄榄绿的武警官兵成为鸟儿最喜爱的身影。在营区,随处可见兵鸟情深的画面。每年来此过冬的候鸟,落满了警营的枝头。

“告别噩梦”建新村

“从‘癌症村’到‘文明村’,柏叶房村的嬗变展现了余干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保护鄱阳湖、建设新农村的生动实践,也是湖滨乡村生态保护的成功典范。”得知记者来余干要采写相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闻,县委宣传部的领导脱口而出。

12月2日,记者来到余干县瑞洪镇柏叶房村,只见和煦的冬阳下,安详的老人正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漫步其中,村庄干净整洁,路边的垃圾箱摆放有序,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顺着管网注入村旁两个容量达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池。如今的柏叶房村告别的不仅是昨日污水横流的村落,更是过去癌病夺命的噩梦。

今年65岁的村民张林鉴告诉记者:“今天的柏叶房新村是党为大家建起来的,让我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村中的一草一木,决不让垃圾和污水破坏村里的好环境,更不能让垃圾和污水污染村前的鄱阳湖。”记者在他家门口垃圾箱里看到,垃圾被分成电池、塑料、建筑废物、剩饭剩菜等类别进行收集,生活废水集中进入下水道。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村民们爱护环境蔚然成风,村民卫生公约和环境保护公约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污水统一排放处理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村里村外新风扑面,文明新村跃然眼前。

然而,打开尘封的记忆,不堪回首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曾经的民谣:“有路莫走柏叶房,有兵莫征柏叶男,有女莫嫁柏叶郎”,是村民们心中的痛。年长的村民指着离新村3公里远的那个地方,但见寂寥的老村开始长出参天大树,守护着那消逝的身影。柏叶房村村支书张报华取出当年死于癌症的花名册:自1986年以来,全村272户人家因患癌症去世的就有45人,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22岁,还有致残呆滞者23人,身患重疾的60人。年轻的丈夫抛妻别子,夫妇同时患癌去世,一家几代毙命于癌症……一个个与癌魔搏斗的生命令人感动却撕人心肺。当时,柏叶房村成为全国少有的“癌症村”。1999年春,针对柏叶房村既是癌症高发区,又是蓄洪区的现状,余干县新生乡柏叶房村移民新村建设拉开序幕,瑞洪镇划出3块宝地安置移民。几年间,县里和上级相关部门先后筹措资金400多万元,资助村民建房安家,又规划下水道,兴建污水处理设施,之后,还引进企业强村富民,使柏叶房村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

离开柏叶房村时,历经苦难、住进新村的村民们那一张张笑脸、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深深地烙在记者的心里,并凝聚成一句话:优美的生态才是我们最好的家园。

“沙漠绿洲”筑屏障

车刚驶进都昌县多宝乡,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绿白相间的沙丘地带,那就是江南最大的沙漠山地。

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沙丘中,面对一株株寒风中摇曳的湿地松,触摸匍匐在沙地上的蔓荆子,心中充满了感动和震撼。正是这些可爱的生灵,用它们顽强的生命筑起一道道防风固沙、护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在离鄱阳湖最近的一块湿地松林地里,记者见到了56岁的陈浪村村民陈建芳,他正在这里巡山护林。陈建芳告诉记者:“这里离鄱阳湖湖面最近,因而风最大,环境也最恶劣,所以树长得要慢些,成活率也不高,但村民每年都坚持补种,对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而回忆起往日“风沙弥漫不见天,万亩荒沙无人烟,西边流沙塞河道,东边风沙吞良田”的日子,陈建芳至今心情沉重:“在上世纪80年代,若是遇上大风,村民要赶紧戴上防风眼镜和口罩,关门闭户,可是沙子还是钻进做饭的锅里。若是下起大雨,洪水裹着泥沙冲毁农田和房屋。历史上廖、马、雷、丁等姓氏村庄就是因为风沙的侵蚀而湮没在沙山之中。”

为保护好自己的家园,都昌人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场撼天动地的“绿进沙固、沙退人进”的持久战。20年间,多宝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探索,在沙丘上撒下了万亩绿荫。风沙肆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靠着林木的保护,沙地里涵养的一汪汪甘甜清泉,顺着管道流进村民的家中。

在多宝乡,记者碰到了与风沙搏斗了20年的乡干部郭解胜。这位把青春镌刻在沙地绿洲的中年汉子,如数家珍地说起了他们引以为豪的4块林地。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猪头山,钻进1991年栽种的40亩林地。只见茂盛的湿地松平均树高10米以上,直径也有20厘米左右,600多棵苍翠的湿地松犹如昂首挺立的风沙斗士。郭解胜还告诉记者,通过摸索,他们发现湿地松、刺槐、蔓荆子的成活率最高,而且蔓荆子的固沙效果最好,只是刺槐的生长偏慢。

伫立在湖岸线上,一个疑问油然而生,多宝的沙来自哪里?4.1万亩沙地又是如何形成?专家和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多宝乡位于富有传奇色彩、至今仍是科学之谜的鄱阳湖“百慕大”附近。这里,千里赣江奔流而下,一个接着一个的涡流裹挟着泥沙,加之老爷庙前的湖面相对狭窄及两岸高山夹击生成的急速风流,将潮起潮落沉淀在湖岸的沙土扬起,进而渐渐堆积成一个个波浪式的沙丘。

面对沙丘的无情扩张,都昌人深知,此沙不治,风沙侵蚀的不仅是湖畔百姓的家园,还会因为沙尘“回旋”造成此段湖面河床抬高,河道阻塞,对鄱阳湖老爷庙至湖口的蠡水通道构成直接威胁。

为征服不断蔓延的沙地,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的家园,地处沙区的都镇、多宝、苏山3个乡镇51个自然村的2万多名群众全都投入到了“造绿治沙”的战斗。虽然他们明白,沙地成林至少需要50年,但他们锲而不舍、坚忍顽强的精神,让“沙魔”望而却步。

如今,遥望沙地里那生机盎然的灌木、乔木、草本植物,人们有理由相信,树木成林的“沙漠绿洲”必将描绘“鱼米都昌”生态优美的新画卷。

“园中园”集控污水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而生态与工业似乎又是一对天敌。

地处鄱阳湖腹地的鄱阳县是如何处理这对矛盾的呢?初冬时节,记者带着疑惑来到这里采访。县环保局局长胡冬林笑着将记者请上车,神秘地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还是先看再聊吧!”

汽车沿着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湖城大道一直往南疾驶,转眼间就来到占地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鄱阳工业园。工业园给记者的第一感受是:只闻机器鸣,不见浓烟滚,远观湖鸟飞,近赏绿树壮。

“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立县之本、工业之基。”胡冬林介绍说,为了不让工业污水流入鄱阳湖,他们恪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在产业基地选址上坚持“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荒地、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容量,尽可能降低产业基地建设对景观、水文、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来到由港商投资的全省首家凯迪生态质能发电厂。这是家投资总额达2.5亿元、占地面积120亩的大型企业,日处理加工500吨稻壳、秸秆等农作物的残杆作为发电燃料,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年可产生上网电量1.4亿千瓦时。主管工程的张工程师对记者说:“这是个既环保又经济的项目。鄱阳县是渔农区,农作物的残杆量很大,往常不是白白烧掉,就是抛弃在田里甚至湖里,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现在是变废为宝,不仅可转化成电能,燃烧后的残渣还可提取重要的工业原料白炭黑,剩下的是极好的有机肥,是典型的循环经济。”

鄱阳县把工业建设成绿色支柱的坐标。他们不急功近利地图政绩和业绩,而是把保护生态不被动、发展生态敢主动放在首位。记者来到园区内的电镀污水集控区,在排水出口处,只见经过多层次处理的电镀工业污水,已变得清澈透亮,汩汩流出。记者随机抽查了监测化验记录,记载的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闻讯赶来的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电镀集控区总经理王剑波介绍说,五金机械制造是鄱阳县的传统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为了解决电镀车间的污水处理,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这个设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污水处理厂,将全园区内48家工厂的电镀车间集中到这里生产,一是可堵塞污染的漏洞,二是进行污水集中处理。县里仅这一项的管理成本和各项开支,每年要贴进去几百万元。但县领导说,这钱贴得值,我们是用极小的代价,换来鄱阳湖的洁净,这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好事!

说得太好了!一个地方要发展、要领先,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定位。鄱阳县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绿色生态,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绿色工业,将必然蓬勃发展,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立体养殖”零排污

12月8日,沐着绵绵冬雨,记者行走在紧依鄱阳湖尾端的东乡县杨桥殿镇宋塘、下易、水北村,眼前两条10多米宽的渠道,汇聚着这片田野与村庄的水流,缓缓注入鄱阳湖。驻足静观,渠水清澈,鱼虾欢跃,3名当地渔民撑着小船,正在渠道与鄱阳湖交汇处撒网捕鱼,好一派恬静祥和的湖滨乡景。

“有几年渠水没有这样清了。”渔民万世华一边收网一边向记者介绍,“光是上游几家养殖场排出的粪便,就让渠水变色,捕捞上来的鱼儿吃起来都带着腥臭味。”

万世华指的养殖场主要是养猪大户。带着几分好奇,记者走进水北村东乡县绿缘生态综合养殖场探究。这是当地农民文俊冠投资创办的大型生猪生产企业,自1997年创办以来,至今拥有固定资产近1000万元,去年出栏生猪1.6万头。占地50余亩的猪场坐落在村内一片荒山丘上,四周都是稻田。前些年,由于排污设施不完善,猪粪仅靠外运出售,堆积如山的猪粪滤出的粪水经常渗入村民的稻田中,将农作物“肥”死,引起村民强烈不满,三番五次上门讨说法。一遇上下大雨,雨水冲刷猪粪涌入渠道流进鄱阳湖。

2007年,文俊冠下定决心“截污”。在县、镇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投资40万元,建起5个沼气池,依靠沼气池发酵猪粪,利用沼气燃料照明、做饭,不仅满足了猪场生产需要,而且供应了附近100多户农家做饭照明,仅此一项,每年节约成本20余万元。

沼气处理后的沼渣可作燃料和肥料,但猪场每天排出的200多吨污水如果得不到净化处理,就会通过渠道流入鄱阳湖,污染湖水。2008年,苦于没有对策的文俊冠,通过县畜牧部门联系,找到省畜牧兽医局专家帮助出谋划策,投资150万元,建起4级“厌氧池”。在现场,我们看到,4个面积大小不一、水深均为5米的水池顺着山势高低错落。一级厌氧池直接接纳猪场污水,满池黑乎乎的,水中生物全无;二级厌氧池开始长有杂草,至最后一个厌氧池已是水清如镜,池中鱼儿跳跃。“第四级厌氧池中的水已达排放标准,排到水渠中,村民抢着拦截到自家稻田中浇灌,还说水中含有作物生长的养分呢!”文俊冠喜悦的表情中带着自信。目前,他正着手洽谈租赁邻村一座水面300亩的龙山水库和一片900亩的荒山,分别养鱼和种植油茶等经济林,并建设大型沼气池,用沼渣作肥,沼液养鱼,实现立体养殖,创造更大效益。

“东乡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每年出栏生猪达100万头,且境内拥有近千座大小山塘水库,特别的资源,为养猪户实施山上栽树、山腰种果、山下养猪、水中养鱼、水面养鸭的‘猪—沼—果’、‘猪—沼—鱼’立体种养模式开辟了广阔天地。目前,全县水面承包面积达70%。”县畜牧水产局局长上官恒娥的话,描绘着一个既壮大了特色产业又呵护了绿水青山“立体养殖”的新模式。

百姓心声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饭碗

鄱阳县双港镇乐湖村渔民王兴海:给渔船配备环保垃圾桶和捞网,既可以保证捕鱼期渔船上的垃圾、油污不再像以前一样随意地倒进鄱阳湖,又可以打捞浮在湖面上的垃圾。我们以前不知道保护鄱阳湖环境的重要性,一向随意惯了,什么都往湖里扔。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饭碗!(操海鹏整理)

采取措施减缓湖面萎缩

九江县教师吴述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要保护好湖面,应当采取果断措施减缓湖面的萎缩进程:一是加大鄱阳湖流域的植树造林和绿化力度,减少洪水期泥沙量;二是修葺河道,加大支流河及主流河的泄洪量;三是要加大保护鄱阳湖的力度,强化河道采砂管理,遏制乱采滥挖现象,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学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陈雅整理)

始终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

万年县陈营镇干部方伟海: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群众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观”,始终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要求,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千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条得不偿失之路。(陈妙庭整理)

保护鄱阳湖人人有责

湖口县南北港场居民周润喜:我们场这些树都是退耕还湖时种的。生态环境好转后,湖水更清了,白鹭来得更多了,停留的时间也更长了。住在鄱阳湖边的人,都爱护鄱阳湖,现在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陈前整理)

绿水青山是我们的骄傲

万年苏桥乡夹罗村林业大户刘小林:我曾经在外面打工多年,对一些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切身的感受。大片钢筋水泥之间,是污浊的空气、发臭的流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真是受罪。绿水青山才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的骄傲,值得我们去珍惜。一旦污染了,想恢复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精心呵护我们的家园。(陈妙庭整理)

群众保护意识越来越浓

余干县林业公安分局干警吴加全:余干是个湖区大县,辖鄱阳湖水面近五分之一,每年到了冬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等候鸟飞抵到我们这里越冬栖息繁殖。我们与这些“宝贝”打了近20年的交道,跟它们有了深厚的感情。随着宣传及打击力度的加大,这几年,候鸟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群众对候鸟的保护意识也浓了,基本上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史卫城整理)

县市行动

都昌农村卫厕普及率达91%

都昌县花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近两年来完成改水4.2万户,村镇饮水合格率达98%,改厕9.6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建成2.1万户沼气池,太阳能普及4.8万户。今年,该县通过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验收,跻身省级生态县行列。(汪国山查志行)

鄱阳环保上船垃圾上岸

鄱阳县从2009年6月1日开始,在湖区深入开展“减少污染,保护鄱阳湖——鄱阳在行动”活动。县环保局为全县1万余艘渔船每艘配备了两只环保垃圾桶和一个捞网。环保垃圾桶分别用于收集湖面废机油和湖面生活垃圾,捞网用于打捞湖面垃圾。渔民每次打鱼归来时,除了带回鲜鱼,还捞回了不少湖面垃圾。同时,该县还在156个渔民集散地设立垃圾专门收集点和垃圾处理站。(操海鹏)

猪粪发电项目落户进贤

由江西省汇得能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英国环保桥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江西进贤养猪基地甲烷回收利用CDM项目,最近落户江西。该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采用“猪场粪便-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模式,形成年处理猪粪便6.8万吨,年产沼气290万立方米、沼液21.8万吨,年发电量514万千瓦时,年产固体有机复合肥7000吨的经济效益,同时预计年减排5.8万吨CO2。(宋海峰)

彭泽打造鄱湖绿色屏障

彭泽县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利用平原地区、江滩、沟渠两侧、水库、抛荒地发展原料林基地节本增效,全力打造鄱阳湖绿色生态林业。全县已有8个企业共建原料林基地1.5万亩,建成农田林网速生林1万亩、高标准示范林12万亩、以杉树果树及阔叶树为主的退耕还林1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面积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约为49.5%,初步形成了一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屏障。(朱华耀 胡训亮)

永修源头呵护“一湖清水”

永修县投资120万元在吴城建成了水质自动在线监控系统,投资10万元在星火工业园安装了4个全球眼,在县城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安装了1个全球眼,对所有重点污染源进行在线监控;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即在县城建设7座垃圾中转站、1座垃圾处理场,在乡镇分别建立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或标准化垃圾填埋场,给各村配置垃圾运输专用车,从源头呵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刘上欢李爱兵)

万年依靠技改节能减排

万年县投入资金3亿多元,帮助2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了技改。同时,加大排污费征缴力度,双管齐下推动企业走绿色环保之路。该县还严把环境监测关,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去年至今共拒绝有污染的招商项目21个、关停7家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线13个,实现二氧化硫减排3500吨、化学需要量减排214吨,新建项目环评率达到100%。(陈妙庭)

瑞昌加大对企业污染整治

瑞昌市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对企业污染整治。该市从2006年开始,采用简化程序、上门服务、现场指导等措施,完成了22家已竣工投产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竣工验收。监督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3年共督促新建项目“三同时”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达5000多万元。3年间共关停“十五小”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1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张功和)

余干基地带动农户增收

余干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大力夯实农业产业化基地,全县已建成丰收辣椒、乌鱼、红毛鸭、肉鸽、蚕桑、芡实、螃蟹七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实现了余干农业由农业资源大县向农业基地大县的历史性转变。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基地+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拥有益人生态、全阜水产、铭日丝绸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8.2万农户参与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饶汉生 李萍)

上一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简介 下一条:扬帆远航·兴业富民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