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绿色家园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扬帆远航·兴业富民

2010年06月11日 18:25 佚名 点击:[]

一产一业富家园

尹小军

绿野青山,一湖清水,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2009年的岁末,鄱阳湖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

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实践: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让山地更绿,让田野更美,让湖水更清,让家园更富。

心被搅动,其实行动早已开始。政府正谋划着“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而在水一方的百姓,也各显神通。民间响应政府,微观配合宏观,有多大力气干多大事,有多少热发多少光,目的都是为了探索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

所以,环湖采访,我们的记者被湖区百姓各具特色的高招吸引:都昌县大沙镇的“梯度养殖”,将湖区治污和发展高效特色生态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德安县高塘乡等乡镇联户建造特大型沼气池,铺设管道将沼气送往各家各户,保生态又造福于民;乐平市乐安河入湖口乡村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从上游控制污水入湖;新建县樵舍乡渔民从捕鱼、偷着网鱼以至电鱼到争相网箱养鱼,折射着政府的睿智和百姓的观念转变……

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无法一一记录。此情此景,你不能不感到激动。俗话说“靠湖吃湖”。“吃”了千百年,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吃”得明白透亮。

从今往后,清晰明确的方向,让我们心生向往;从今往后,天人合一的梦想,让我们并不是遥望。

古人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人说,生态经济,在水一方。

又是一次新的机遇,又是一个更大的舞台,继续努力吧,建设我们的家园,富裕我们的家园!

“生态菜园”富一方

“自从这万亩蔬菜基地变成了生态菜园,菜地里再也闻不到碳氨和农药味了,前几年好难看见的泥鳅、黄鳝、田鸡如今又回来了,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唱得更欢了……好环境下种出的是好蔬菜,这里生产的辣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都是直供超市、大型农产品市场和定点酒店,价钱是过去的两倍多。”12月3日,走进乐平市“镇桥镇百乐大棚种植示范基地”种菜大户徐占正的大棚,老徐的心里话听得令人振奋。

顺着话题,记者问:生态种菜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有何关系?想不到,徐占正却一问三答:环境变好了、菜农增收了、身体更好了。

镇桥镇处于鄱阳湖支流乐安河的下游,蔬菜基地紧挨乐安河。以往种菜缺少科技应用,大片的菜地要是碰上虫害,就会出现东家打药,虫子飞西家,西家打药,虫子又飞别家的窘况,如此防虫就得家家户户都打农药。使用的广谱性高磷农药杀死害虫的同时,也灭掉了益虫,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土壤、破坏了生态。尤其是当大雨过后,渗在地里和留在蔬菜上的化学物就会随着地表水流到基地边的乐安江里,进入鄱阳湖。同时,不少菜农因为长年施用化肥和农药而患上皮肤病。如今,基地采用灯具杀虫、使用农家肥料、生物农药,菜地周围栽上了防护林,生态种植,菜园的风景美如画,拂面的清风好宜人。

放眼“百乐”蔬菜基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仿若一个以土地和种子为原料的大型现代化鲜菜生产企业。随着菜农走进一个个春意盎然的蔬菜大棚,鲜红的辣椒、艳亮的西红柿、绿嫩的茄子,装饰着菜农们多彩的致富路。在浙江菜农朱小红的菜地里,他告诉我们,投资30多万元建起的“红琴生态园”,已成为这片蔬菜基地的“新产品推广中心”,每一年在这里开花结果的国内外优秀新品种就有10多个。现在,他大棚里的西红柿有红色的、绿色的,还有葡萄形的、芒果形的,令人大开眼界。谈起自己到乐平创办菜园的缘由,小朱笑而作答:“乐平人会种菜,技术基础好,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秀,生态条件优越,是发展生态蔬菜基地的理想之地。”

对此,县蔬菜局的领导坦言:近年来,为做好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两篇大文章,县里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以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兴建冬暖式大棚和钢架大棚,派出农技员包片指导,制定绿色生产标准。至今,全市12.8万亩绿色标准化蔬菜基地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并涌现出了“绿乐”、“金鹄”等多个知名蔬菜品牌。乐平的“生态菜园”不仅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乐园,还为鄱阳湖的生态保护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吹来了清新醉人的绿色风。

方寸地变“聚宝盆”

“柑橘水梨满院栽,空间合理巧安排,小院猪肥鸡鸭叫,大院葡萄遮起来,污水都从管中走,墙边鲜花四季开。”初冬时节,走进湖口县文桥乡饶塘村农户徐清华的庭院,只见一幢漂亮的小楼掩映于果树丛中,墙边院角种满了蔬菜、鲜花,空气中飘浮着淡淡清香。

“我在庭院内和房前屋后种植果树,有柿子、水梨、桃树等,又养了鸡、鸭、鹅、猪,每年能给我带来两三万块钱的收入。”徐清华自豪地说。徐清华充分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星、闲散土地,把农家庭院的“方寸之地”变成“聚宝盆”,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家园”。

该县的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建设为核心,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猪、牛)圈、改水、改房等工作。借助这一有效模式,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变,阴暗的厨房变得光亮洁净了,臭气熏天的厕所变得清洁卫生了,农家的小平房变成了城里人羡慕的小别墅……

城山镇农民王秒军的新房建在大山脚下,他家里养了5头母猪,屋子里却是干干净净。今年3月,他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建起了一座联户型的沼气池。他算了一笔账:以前做饭、烧水,用电多时一个月要用100多元,用上沼气之后节省了很多。

张青乡果农吴作武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开了1亩荒地,拉了2吨沼渣等农家肥,经过土壤改造后,种了0.5亩柑橘、0.5亩蔬菜,还在庭院搭起棚子种点食用菌、养十来只鸡鸭,几项收入加在一起,一年的油盐电费就绰绰有余了。

而“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贫困村文桥乡枫树村,如今通过发展“生态家园”,利用沼渣、沼液给果树施肥,不仅提高了水果的品质,而且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该村出产的“九江水梨”个大、肉厚、质软、核小、含糖量高,深受消费者青睐。“春天是花园,夏季是林园,秋季是果园,冬季是乐园”,已成为枫树村“生态家园”的真实写照。

如今,全县农家庭院以“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为基础,衍生出“猪—沼—稻”、“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等模式,有效带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形成了水果、蔬菜、养殖等生态农业集群。“生态家园”的实施,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5万多农户房前屋后栽种果树1万多亩,养殖家禽60万羽,户均增收1000多元,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捕捞队长”养鱼忙

涂序文拿来两张身份证,一张是自己的,另一张是他老婆的。自己的很新,是最近换的二代证,老婆的身份证还没及时更换。“江西省新建县樵舍乡捕捞队”,老身份证上的这一住址信息或多或少地透露着涂序文原有的身份和职业。

6年前,51岁的涂序文“洗脚上岸”,他不再是捕捞队队长。和身份、职业一起作古的还有家里的那副电网。以前,他必须靠它才能解决生计问题。

涂序文世代以捕鱼为生。18岁那年,他随船捕鱼。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鄱阳湖里的鱼很多,很大,一条鱼七八十斤重。渔民们专捕大的鱼,用的是丝网、大钩。涂序文每天都要捕五六百斤鱼。

樵舍乡有东河、西河两个专业捕捞队,200余户渔民,涂序文是西河捕捞队队长。一直以来,渔民以捕捞为生,“靠水吃水”。“一条船平均每年能有1万元纯收入。”涂序文说。

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湖里渔业资源逐年减少,渔民开始使用电网捕鱼。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捕捞方式,电网所到之处,连鱼苗都难逃厄运。

很快,政府为保护渔业生态资源对滥捕行为发出“禁捕令”。一天不出船,三餐没饭吃。以打鱼为生的涂序文只好偷偷摸摸继续捕捞,结果先后6次被抓。每次接受处罚后,涂序文还得去偷捕。“知道这样下去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但我们也要生存。”涂序文说。

2003年,涂序文终于不需要每天提心吊胆地出船捕鱼了。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他搞起了网箱养殖。政府给每个网箱补贴600元,涂序文要了12个网箱。“现在每年有2万元的纯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已经是县网箱养殖协会副会长的涂序文对此很满足。

为鼓励渔民转产转业,从2005年起,新建县成立了网箱养殖协会,从财政拿出12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渔民走网箱养殖的致富道路。同时,邀请省内养殖专家给转产渔民进行免费培训,并建立渔业科技入户制度,组织市、县渔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养殖示范户直接对接,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优良品种直接到塘、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没转产转业前,渔民年人均收入只有800元左右,现在已突破3000元。”涂序文说。

2008年3月,捕捞队改为渔业二村,涂序文的住址也改成了“樵舍镇沿江路127号”。至此,捕捞队将作为一段历史永远留在涂序文的记忆中。

据悉,新建县已有181户渔民从传统捕捞转向生态养殖,网箱养殖数量已达到3299只,年产值达到900多万元。网箱养殖不仅使渔民得到实惠,也减轻了鄱阳湖的捕捞度,减少了禁渔期间的压力,不仅使鄱阳湖禁渔秩序更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也因此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种草养鱼”价值高

12月8日上午,刘小明带着满满一袋黑麦草籽,将船朝水库对面的浅滩划去,木桨弄皱了倒映在水中的青山。正是水瘦山寒的季节,水位退下去一大圈,露出一片土地,刘小明及时地把草籽撒在上面。当下枯水季节,正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期,他必须做到水退草进,来年水位上涨重新漫过这里,鱼就有充足的食料了。

刘小明是万年县苏桥乡的一位养鱼专业户,40岁刚出头,他所承包的当地两个总面积2000余亩的水库,是万年河的源头,其水经万年苏桥、齐埠两乡入余干县最终汇入鄱阳湖。17年来,他坚持种草养鱼这种生态养殖方式,在增收致富的同时从源头保护着“一湖清水”。

“看到那里吗?”站在堤坝上刘小明指着约一公里外的一个工地,对记者说,“那是我们乡在建的自来水厂,若是我不采用这种生态养殖方式,全乡群众喝自来水都很困难。”

刘小明告诉我们,他每年在水库里种黑麦草总面积达到1100亩,除了300亩左右因为退水时间短产量不高,高产的黑麦草约800亩。每年4月,他还要在水库周围旱地里种20亩苏丹草,供鱼下半年食用。全年种下的草籽达3350多公斤,产草100多万公斤。

在养殖户利润至上、化学饲料养鱼屡禁不止的今天,刘小明为什么能一直坚持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呢?

面对我们的疑虑,刘小明数起了化学饲料养鱼的害处。像他承包的这类水库,每年至少要用化学饲料370多吨,将使水体丧失自我净化的能力,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会发黑发臭。用这种受污染的水灌溉,将使粮食减产,洗衣服穿在身上都会痒。而且,用化学饲料养出来的鱼,腥味很重,一煮就烂,人吃了还有害健康。

“我们赚钱不能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建立在损害子孙环境的基础上,你说对不对?”刘小明说。接着,他又给我们算起了经济账。

他种草养鱼,一年买草籽只需2万多元,养鱼的纯收入达20多万元。而用化学饲料养殖至少要投入20万元以上,一年的纯收入也差不多就是20万元左右。

说着,他给我们翻开了他手机里的短信:“刘总,又在跟大老板谈生意吧?千万关照一下小弟,留些鱼给我。”

“这是福建一个鱼商的短信,很多鱼商早早地就跟我打招呼,担心买不到我的鱼呢!”刘小明自豪地说,“今年,有10多位养鱼户到我这里参观,听我一算账,都开始采用种草养鱼了。”

随行的万年县水产局局长吴凡告诉我们,万年县共有5条大小河流流入鄱阳湖,全县养鱼面积6.7万亩。在该局引导和刘小明的带动下,全县80%以上养鱼户放弃了化学饲料养鱼模式而采用种草养鱼模式,年种草总面积2万多亩,仅此每年约减少近万吨化学成分物注入鄱阳湖。

荷叶出口

喜获丰收

牛羊成群

“管道沼气”惠农户

本报记者赵巧 汤民

德安县高塘乡顾田村村民戴建耀是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今年,他做了一件让乡邻们竖起大拇指的好事——在政策性补助资金扶持下,养猪场建起一口容量为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和一口容量为20立方米的储气柜。产出的沼气,无偿送给本村25户村民使用。

农民用上沼气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这种联户供气的“管道沼气”还少有耳闻。12月4日,记者饶有兴趣前往实地探个究竟。

汽车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约半小时,我们来到群山环抱中的顾田村。戴建耀的养猪场建在顾田村附近的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就是那个100立方米的大型水泥沼气池。四周环境清洁,看不到猪粪四溢、粪土乱堆的场景。

见我们到来,戴建耀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他这个养猪场是2004年建起来的,刚开始规模不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存栏生猪达600多头。高兴的同时烦心事也来了。猪排出的粪便大量过剩,2007年建的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解决不了规模养猪的排污问题。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乡邻们怨声不断,如果不解决排污,猪场就无法生存。

今年夏天,戴建耀到县农业局打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局里的同志告诉他,县里正在实行建大型联户沼气池的补助政策,只要条件符合要求,就可获得补助资金。戴建耀的养猪场旁边正好有个30来户人家的村庄,养猪场有充足的猪粪原料,完全符合建大型联户沼气池的条件。根据一户人家1800元的补助,县里补贴材料和加工费,戴建耀只要投入一点劳力,沼气管道很快通到村里的25户村民家中。如今,村民和戴建耀的关系早已得到改善,今后扩大养猪规模没了后顾之忧。

我们顺着沼气管道来到村支书戴建托的家。只见他家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厨房锅台都贴了白瓷砖,一套崭新的沼气专用灶特别醒目。戴建托乐呵呵地说:“以前村里只有少数有条件的人家建了小型沼气池,如今实行连户供气,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多了。”

陪同采访的德安县农业局副局长陈浪介绍说,穿过德安县的博阳河水直接流入鄱阳湖,为了从源头保护鄱阳湖,德安县非常重视沼气的推广和应用。2004年至2008年3年间,全县一共建设了1万余座沼气池。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建池的基地和原料,给沼气池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今年县里大胆尝试养殖场联户供气新模式,并对养殖场联户建设沼气池给予政策性补助,鼓励养殖大户利用规模养殖场原料充足的优势,兴建大型联户供气池。这种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也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据了解,目前该县两个1000立方米的超大型沼气池正在建设中,届时,更多的农户将用上沼气,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梯度净化”获多赢

本报记者赵巧 汤民

冬日的都昌县大沙镇官山村前,一幅梯度养殖、净化湖水的生态画卷舒展在温暖的阳光下:近300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都分别进入400亩棋盘般的珍珠养殖池;几天停留后,顺着地势流入100亩被整齐分割的莲藕池塘;再作几天停留后,顺着地势流入200亩整齐划一的香菱草池;此时的污水,已经接近清澈,流入1700亩大小不一但方正有序的养鱼塘。如此四级经植物和水生动物生物净化后,排到鄱阳湖里的水就完全达标了。

12月4日,记者来到这个前两天刚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主要靠自然生物净化的“土制”污水处理工程。负责人周时柏说起自己平生第一次上央视的事,幸福的笑容还写在脸上。他说:“高兴的不仅是自己在乡亲们面前‘露脸’了,而是污水经过生物净化排到湖里的水完全达标了。”央视记者采访周时柏后,在他的生物水处理工程最后一级排水口取了样,并告诉他,这水送九江检测达标后,电视才会播出这条新闻。

此刻,陪同采访的县科技局技术员邱海根接过话茬,周时柏的“土制”生物净化污水处理工程之所以得以推广,因为生活污水中的粪肥、垃圾腐蚀物等都是珍珠养殖所需的营养成分,而经过珍珠消化吸收后剩下的氮、磷、钾等元素又成为莲藕生长的养料,之后又经香菱草及鱼类的转化,水中的相关指标就能达到排放入湖标准。同时在一次次转化过程中,种植、养殖还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一养殖模式已列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现已在都昌县珍珠养殖户中大力推广。

沿着湖岸线采访,记者欣喜地发现,一片片碧波荡漾的内湖正成为农民养殖珍珠的乐园。据介绍,都昌县拥有185公里的湖岸线,水域面积达208万亩,其中鄱阳湖水面就有189万亩,有59万人沿湖而居。都昌县坚持走“生态立县”之路,注重提升生态养殖的科技含量,全县有102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500多户珍珠养殖户,珍珠养殖面积达2250亩,总产值达3.2亿元,已有400多户生态示范户在科技的扶持下走上了致富路。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实行生态养殖,化学药品使用量减少72%。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了全县及周边县5万余亩生态标准化养殖产业。目前,全县因珍珠养殖年人均增收2000元,成为“全国淡水珍珠之乡”。

为引导农民科学发展珍珠产业,保护好鄱阳湖的一湖清水,都昌县将珍珠产业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改水改厕改厨及村庄环境卫生改造结合起来,主动与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今年6月,该县开展的“淡水有核珍珠标准化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提高育珠蚌成活率及其珍珠质量”、“人工培养淡水有核珍珠”、“一个贝体多种应用”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该项目不仅有利于提高珍珠的品质和产量,帮助农民增收,还有利于水体的生态保护。

徜徉在一个个乡村珍珠养殖基地,一批经过技术培训的养殖户,正将科技的种子撒进水中,孕育希望,让璀璨的珍珠点缀碧蓝的湖水,闪烁金色的梦想。

“生态养殖”好处多

吴珏 史卫城

“养乌鱼,不能走老模式,要不断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走生态环保新路子,这样才能做大做强……”12月上旬,笔者来到鄱阳湖东南岸的余干县瑞洪镇,零距离聆听全国人大代表、瑞洪镇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谢木兰的“生态”养殖经。

谢木兰是瑞洪镇镇郊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从事乌鱼养殖已经有十多个年头。靠水吃水。上世纪末,谢木兰和村民们开始利用靠近鄱阳湖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发展养殖,技术是关键。为了确保乌鱼的品质,谢木兰严把鱼苗进货关,对每一尾乌鱼苗严格“审核”,并购买从鄱阳湖中捕捞起来的小杂鱼,以供乌鱼食用。遇到技术难题,谢木兰就翻阅大量有关水产养殖资料,拿着病鱼到水产研究所向专家求教。1999年,谢木兰在家人的支持下,筹资6万元,精心开发了4亩水面,当年获纯利润8万余元。

“养殖乌鱼,生态环保是关键,否则你的乌鱼价格就上不去”。为此,谢木兰在生态养殖上下足了工夫。一是把好养殖水源关,直接引进鄱阳湖优质养殖水源,使养殖用水与农田排水分离、与村庄污水分离,保证养殖水源清洁;二是把好鱼苗进货关,基地专门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统一引进优质鱼苗,统一防疫、消毒。三是每年取完鱼后,对池塘进行消毒和全方位的生态修复改良。四是全面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杜绝不合格水产品上市。

2007年,在省内外水产专家的指导下,谢木兰与几家养殖户在自家乌鱼精养池塘中,进行“水质改良技术”试验,解决了池养乌鱼普遍存在蓝藻污染和氨氮含量过高的危害及影响成鱼品质的因素,同时还可以控制鱼病,进一步促进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的推广,仅此一项,平均每亩水面增收6000元。

然而,谢木兰和村民们的养鱼路并非一帆风顺。养殖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表现得越明显。“这几年,因为鄱阳湖水位越来越低,加上临湖工业排污造成水质污染等问题,我养鱼亏本过两次。”谢木兰说。与她情形相同的村民并不少。由于用于喂养鱼苗的饲料都是来自鄱阳湖的小杂鱼,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鱼的产量越来越少。

“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非常正确,也非常及时,特别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更是提振整个鄱阳湖区经济的关键工程。”谢木兰高兴地说,“我们养殖户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借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这股东风,让这‘一湖清水’永远清澈透亮。没有这‘一湖清水’,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我想以基地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因为离南昌近,可以吸引很多人到我们这里来观光旅游。”谢木兰满脸自信。

百姓心声

企业应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新余市渝水区环保局局长杨小华:发展生态经济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其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应该提高对生态经济的内涵价值、策略和效益的认识,主动承担生态责任。同时,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而是通过整合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温潇鹏整理)

希望有效治理污染

余干县瑞洪镇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党支部书记谢木兰:瑞洪镇镇郊村紧邻鄱阳湖,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这里的农民(渔民)有着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但是,因为水质污染问题严重,我和村民养乌鱼都亏本过。近年来,我们在生态养殖上下工夫,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现在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政府能够有效治理鄱阳湖水少和污染的问题。(史卫城整理)

生态养殖利己利民

新干县界埠乡杜家村生猪养殖大户杜建和:通过这几年的生态养殖,我从内心感受到,生态养殖是一条利用好生态资源的好路子。通过建立生态养殖小区,猪粪、猪尿不乱排,沼气可用来做饭点灯,沼液可用来种果树养鱼,既改善了环境,增加了收益,还减少了病菌。从短时间来讲,养殖户可能投入要大点,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件既利己利民又利国的好事,我们养殖户有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项世纪工程。(李福孙黄菊如整理)

合理开发渔业资源

德安县水产局副局长夏向前:鄱阳湖鱼类有122种,其中经济鱼类约占一半,只要合理开发,是笔不小的财富。像翘嘴红鲌(俗称白鱼)就是深受人们喜欢的美味。经过不懈努力,德安已经成功人工繁殖出翘嘴红鲌。我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翘嘴红鲌的科研力度和经费支持,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让鄱阳湖这一经济鱼类早日成为全省人民的致富新路。(李诗彪整理)

围绕生态做文章

武宁县环保局局长熊里明:武宁是山水资源大县,是国家的生态示范区,全省十佳绿色生态县。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发系,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要围绕生态做文章,发展绿色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彰显武宁的绿色生态魅力。(刘敏整理)

要有产业做支撑

新余市渝水区蒙山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友生:打造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最关键的是要有生态产业做支撑。因为产业一端连着机构,一端连着群众,这样才会有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才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建设真正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生态产业,为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作出贡献。(温潇鹏整理)

开展绿色保险试点

瑞昌市机关干部:我认为,要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力度,在严格把住企业准入关,杜绝重大污染项目和工艺设备落后的企业落户的同时,开展绿色保险试点工作。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通过对化工、化纤等重污染行业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使环境污染受害者或区域及时获得经济补偿。(张功和整理)

县市行动

湖口做大特色水产业

湖口县依托丰富的淡水资源,充分挖掘水产潜力,不断扩宽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水产业。走特色、高效、科技、生态的水产路子,推进水产产业化发展。该县充分利用南北港、造湖、黄茅堤和泊阳湖四个万亩圩堤水域,瞄准市场发展附加值高的特种水产品。仅今年新增精养鱼池就达4000亩。使特色水产养殖水域扩大到1万亩,其中千亩连片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两个,300亩以上4个,特色水产品总量达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徐会刚)

星子生态农业势头好

星子县地处庐山和鄱阳湖之间,区位、生态条件良好,生态农业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13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入驻。星子县认识到,普通农户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普遍都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销售没有保障等问题,同时龙头企业也大都有扩大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拓宽原料采购渠道、提高农户履约订单率的需求。于是,星子县鼓励龙头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采取订单农业、经济合作社、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既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又让农民走上致富路。(张学孝查小宁)

德安建“绿色”工业园

德安县工业园区把环保作为企业入园的首要条件,拒绝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入园。该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把环保第一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项目选址论证,确保项目选址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并加强项目建设期的环境监管。在产业定位上,将纺织、服装、电子、食品定位为园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该县环保部门对园区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加大管理力度,定期不定期对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偷排漏排现象发生。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测,确保达标排放。(张小莉梁国安)

共青城打“低碳经济牌”

共青城把地方的发展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目前,生态园区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建设仅1年时间,就引进了42个项目落户,签约资金150亿元,其中开工项目26个,计划5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挪宝地源热泵空调、金淞移动空调、启维光伏、华航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相继落户。今年4月21日,中芬数字生态城项目在北京签约,利用芬兰先进的数字通讯、生态环保技术,合作共建5平方公里的数字生态城,计划2013年建设完成投入运营。(刘照龙)

丰城打造“中国生态硒谷”

为充分利用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丰城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硒谷”的战略目标。目前正着力打造富硒有机雷竹生产基地、富硒特色果园基地、富硒绿色蔬菜大棚基地、富硒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富硒高产油茶基地、富硒蛋鸡养殖基地、富硒种鸭基地、富硒中药材基地。至今,丰城富硒产业已引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7个,涉及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7.65亿元,已完成投资2.1亿元。(邹海斌)

武宁营造再生资源网络

武宁县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方略中,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该县先在条件较好的10个乡镇建立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集散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已有43个网点,今年共聘请了290多名农村妇女到回收站做工,仅此一项可使农民年均增收100多万元。今年以来,该县回收利用废塑料650多吨、废金属3300多吨、废纸壳7240吨,既减少了对原生资源的开采,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实现变废为宝,改善了环境。(柯水生刘敏)

新干创建农民洁净家园

新干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开展垃圾处理工作,创造农村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该县自去年10月开始,建立“政府补助、农民自筹、项目倾斜、社会赞助”的多渠道筹集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先后拨付80万元用于农村垃圾处理中转站、区域中心填埋场建设。今年又整合部门资金50多万元,21家企业和个体户主动与相关村结对帮建,并捐助资金37万元,增添垃圾处理设施。截至目前,全县共修建垃圾焚烧炉19座,建设垃圾集中填埋场37处、简易填埋场142处,修建垃圾屋378座,安置果壳箱1243只。(罗小群)

上一条:扬帆远航·呵护家园 下一条:八方云起·鄱湖春早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