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2024年06月07日 08:37  点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强化理论力量、文化力量和实践力量,实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行育人,进而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以理服人强化思政课“理论武装”

思政课要在讲好真理、政理和情理中实现以理服人。理论彻底才能真正说服人,党的理论创新每向前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的创新理论赋予思政课重要的学理支撑,正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并对其进行全面阐释是思政课重要的政治使命和理论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凸显思政课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思政课的真理性立足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努力修炼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家本领”,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史论结合、学科交叉等研究方式,强化自身理论修养,树立人本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等思政课重点教学内容阐释清楚,从理论中讲出“真理味”,让学生真正理解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培养出理想坚定、政治清醒、思想成熟的时代新人。

用学术讲政治,彰显思政课的政理性。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讲好思政课政理,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思政课“讲政治”要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前提下,从事实和逻辑出发,揭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应然和实然,进一步解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背后的“成功密码”。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为学生答疑解惑,增政治意识,解思想之渴,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增强对政治事务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和判断当下的政治生活,进而形成理性的政治观念和高度的政治认同。

用心用情感染学生,体现思政课的情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思政课要彰显家国情怀,要凸显传道情怀,展现仁爱情怀。首先,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明了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处理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激励学生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其次,要重视传道情怀的注入,思政课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频共进中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增进自身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最后,仁爱情怀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品质,思政课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要用心用情用爱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努力成为新时代“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师,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平台,让思政课更加有“温度”。

以文化人夯实思政课“力量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以“力量根基”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新地位、新使命。思政课要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中,涵养学生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让学生成长为“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孕育而生,是一个珍贵的知识宝库,思政课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力量、寻找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忠孝、智勇、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大量历史典故、思想义理、道德典范,将富有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历史典籍、先贤人物等元素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交流与价值共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弘扬革命文化,为思政课注入红色底色。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也是思政课的鲜明底色。革命文化以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国人民,为达成党的政治目标和实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命,不懈努力和奋斗的文化成果。革命文化在几门思政课课程中均有涉及,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成就和文化成就,凝结了中国近现代史实践历程的基本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谱系中的关键环节,是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思政课要将革命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立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向学生讲清楚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思政课同样要用好红色资源,通过红色旅游景点、革命纪念馆、网上红色展馆等多种载体,向学生系统讲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关键文件和重要决策,全面展示党在百年历程中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使革命文化融入青春血脉、化作文化基因、转为实际行动。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激活时代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结合“新时代”“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坚持“四个面向”,生动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当今,世情、国情的巨大变化带来了各种思潮的变幻激荡,要更加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更好地为党培养担当民族大任之时代新人。

以行育人融合思政课“两个课堂”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现实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实践育人,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建设好思政课,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发展,让思政课走进社会生活,实现理论知识“输入”在社会生活中转向实践“输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互动性,是近些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发力点。

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社会生活中融合“两个课堂”。上好思政课要利用好社会生活这一重要的思政教育场域,要让思政课走进红色场馆、生产一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通过调研、宣讲、支教、实习等具体方式,将思政课的实践边界延伸到校园之外,以开放的内容、场地、讲者来充实内容、拓展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提高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增进思政课的现实感召力。

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数智赋能中融合“两个课堂”。立足数字治理新时代,思政课发展也迎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机遇。思政课要立足现有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结合当代学生新颖化、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的教学需求,以人工智能、智能算法、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使得课程内容以更直观、沉浸式的方式呈现,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教育,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水平。

思政课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持之以恒,以量变促质变。我们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在新征程上坚持守正创新,谱写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执笔人:李梦云、佟坤达,特约研究员,分别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浙江日报

上一条:守正创新,展现思政课新气象新作为 下一条: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