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耶鲁服务日”:献出一天,收获几何?

2011年05月21日 21:52 佚名 点击:[]

每年的5月14日被定为“耶鲁服务日”。某日,收到学院主任教授传来的一个视频链接,点开浏览,原来是学院一位行将毕业的学生,为服务日提前摄制的一段两分钟推广短片。短片中,耶鲁男女学生们愉快地唱着歌,为穷困社区修建房子,粉刷涂鸦,修整菜地;随即,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加入进来,还有两鬓微霜的教职员,画面上的队伍渐渐壮大,终于,在耶鲁史特灵大图书馆前的中心草地上,形成了一个Y字举着一个圆球的“耶鲁服务日”标志。我在那个耶鲁蓝的大Y里看到了自己学生的熟悉面孔,心头不禁一热。

“Give a Day. Change a Life.”是“耶鲁服务日”提出的口号。姑且译为——“献出一天,改变一次生活”。这里的“一次”,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生活。在耶鲁十几年的工作生活中,我时时可以清晰感受到校园内弥漫着的一种服务社会、利他奉献的浓烈氛围。每年班上学中文最出色的那些学生,随便一问,你都可以发现他(她)们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学校某个社团组织的头头脑脑,正在参与或者刚刚完成某项社区服务工作。我教过的一位家境优渥、品学兼优、被中文老师们称为“校草级帅哥”的小伙子:他在校园里开了整整三年的“资源回收车”(即垃圾车);他曾为环保问题发动耶鲁同学联名向国会议员写信提改革议案;还曾利用春假,自愿到被卡特里娜飓风摧毁的路易斯安那州服务两个星期。问起此事,他笑笑说:那里是我母亲的出生地,我自然应该为母亲家乡做点事情。确实,这些每每令我动容的“服务、奉献”故事,在学生们说来似乎从未觉得有多么崇高伟大,反而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校园生活的常态。我亲眼看见,正是耶鲁强调并持之以恒的这种“服务社区”精神(坚持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参与改造当地贫困社区的服务,同时广泛雇用当地居民为员工),近十数年来,已经使得耶鲁所在地的纽黑文市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逐渐洗脱“犯罪之城”的恶名,同时,也为耶鲁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安适宜人的学习环境。这是“利他即利己”的一个典型范例。

然而,我知道,这,或许只是对“利益驱动”法则的一种理想主义的解释。

从正面看,这种利他助人的奉献服务精神,确实早就渗透到耶鲁校风中所注重培养、拓展的“国际视野”之中。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耶鲁“涉华机构”——“雅礼协会”(Yale- China Association),早在百年以前,就资助耶鲁毕业生到中国内地城市如长沙、汉口、宁波等地进行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服务工作。但是,坦白说来,我至今都常常感到有点费解:耶鲁毕业生一般都不难找到高薪工作,而“雅礼协会”资助耶鲁毕业生到中国参与文化教育工作 (主要是教英文)的奖学金数额并不高,但每年“雅礼”的奖学金申请往往一“奖”难求。现在,又到了每年毕业生离校的前夕,我今年帮助写推荐信的两位学生都“抢”到了“雅礼”名额。一位学生跑来对我说:“苏老师,我马上要到你的家乡广州去教一年英文,我简直等不了啦!”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说:“我学了这么多年中文,现在一毕业就能到中国去工作,不是很有成就感吗?再说,这正符合我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毕业以后先到中国工作两三年,再回到大学研究所读一个与中国有关的专业……”

我心里暖热,但依旧疑团未解——“傻老美”。常常会听到我们此地的同胞暗地里嘲笑“老美”的“傻”。“耶鲁服务日”让我又一次想到去好好追究一下这种种“傻”的背后,可能寓藏的真实缘由。

(作者为耶鲁大学高级讲师)

上一条:偶像教授刘宪权 下一条:创先争优与一流大学建设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