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河北农大毕业生15年资助病逝同学双亲事迹座谈会(发言摘要)
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程庆会
连日来,9227新葡的京集团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真情大爱,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承诺如山,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依然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精神正在更新生长。这个先进群体点点滴滴的行动演绎了人间真情,集中体现了五种精神:
一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精神。自从走到一起,他们就成为一个拆不散的集体。在校园里,他们团结拼搏、刻苦求知;在李宝元身患重病时,他们似亲兄弟般照料;在李宝元离世、家庭陷入绝境时,他们以共同的信念、集体的力量支撑宝元的父母度过难关。
二是体现了敬老重义、推己及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在李宝元病逝后,毅然承担起了子女的责任,为的是让两位不幸的父母不再悲伤流泪、好好地生活下去。没有法律义务,甚至也没有道德压力,但他们义无反顾,恪守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为我们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标杆。
三是体现了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只有默默无闻的行动。他们对病逝同学父母的抚慰和资助,不掺杂任何私心,不贪图任何回报,远离了功利主义,因而更显高尚而纯洁。在人们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的今天,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
四是体现了勇于担当、守信践诺的高尚品格。“宝元的父母,我们得管”,这是他们朴实无华的表白,却成了一个永远的约定。15年来,他们把责任和爱心放在最重位置,把给老人写信、汇款当作大事来办,以敢于承担的态度,履行着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勇担社会责任的境界与追求。
五是体现了持之以恒、不离不弃的意志品质。15年中,一封封“家书”饱含关爱,一笔笔汇款融入亲情。他们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岗位,却持续关爱着一个已逝同学的父母,默默地坚守着同一个心灵家园。这种精神,平凡之中见伟大,执著之处显真情。
9227新葡的京集团是一所有着良好传承的百年老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996年9227新葡的京集团坚持太行山道路的做法和教师群体的先进事迹,被树立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是板起面孔的简单说教,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近才能生情,只要方式方法得当,我们的青年学生是乐于接受的。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
确立“取法乎上”的教育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给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正面的价值推动,比如效率观念、时间观念,以及诚信、公平、正义观念的建立等;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拜金主义、好逸恶劳等现象之所以在中国社会并不鲜见,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本身就有刺激人的低端需求、物化人格的某种性质。中国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扬长避短,确立自己“取法乎上”的价值战略和教育策略。
具体说来,我们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积极培育成熟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价值,比如诚实、守信、公平、效率等观念。在一个成熟的市场,没有诚实、公平等价值和规则,连一笔基本的买卖都做不成。因此,诚实、守信这些价值不仅是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的基本品德,也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仅仅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基本道德教育也是必然的选择。
第二条就是积极弘扬超越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崇高价值,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等。如果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抗的力量,社会就会物化、异化,许多人都会产生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超越性病态”——生活寂寞、枯燥、无意义。一个“穷得只剩下钱”的个体和社会都是可悲的和不幸的。如今,社会丑恶现象不仅时常发生,而且往往十分高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成为某些人博取媒体、公众眼球从而名利双收的生活哲学。如果我们不再在价值发展上采取“取法乎上”的战略,我们的社会就会遭遇越来越多的沉沦。社会的发展要有好的战略,学校就是讲真善美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使命的话,学校从功能上是没有必要存在的。在目前的情况下,采取崇尚价值战略是非常必要的。光讲必要没有用,还要有实施的可能性,从人的发展角度讲,人本来是有这种需求,有真善美的基本需求,有对崇高的生活、高的精神品位的追求。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26名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事迹已经感动了很多人,是我们实施了“取法乎上”的价值战略,倡导大爱诚信的中华传统美德和追求崇高的时代精神的良好契机。我们希望教育媒体多做表率,推动社会与教育发展格调的提升。
在奉献中展现青春的风采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石国亮
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远大志向、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然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青年来说,青年发展是青年的根本问题,青年发展的本质是青年的社会性发展和青年的个体性发展的统一。河北农大26名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勤于学习,勇于创造,甘于奉献,信守承诺,在奋斗中展现青春的风采,是对青年发展本质的生动诠释。
中国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光荣而伟大的。这种使命感,首先来自党对青年的期望。青年充满活力,天然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我们党一贯重视青年作用的发挥,并对青年寄予厚望与重托。党对青年的充分信任和殷切的期望,是青年历史使命形成的强大动力。
其次,来自中国青年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奏响的主旋律,就是鲜明强烈的爱国主义。
再其次,来自青春的活力,青年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新的潜能。自古英雄出少年,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一番了不起的业绩。
历史的进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一代青年都有他们的历史使命。历史和事实证明,中国青年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20世纪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和英勇奋斗紧密相联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青年不断拼搏奉献、艰苦奋斗、建功立业、茁壮成长。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名片。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国青年没有辜负党的厚望,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没有辜负伟大的时代。当代青年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大有作为的一代。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青年肩负着新的伟大使命。作为拥有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绽放更绚丽的青春风彩。
让每个人都受益于这种精神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处勤工助学办公室主任 岳德钰
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希望把这种精神传播出去,真正让每一个人,让师生们都能受到教育。
我主要做学生资助工作,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一些教育工作。我们学校坚持经济资助只是一个途径,对学生培养教育才是根本的方针。我们利用奖学金评比的机会来树立典型的榜样,召开表彰及经验介绍会,介绍先进的学生典型,在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诚信的精神。学校不仅利用校内的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树立学生勤劳奉献的精神,而且很主动地和社会各界的慈善人士、社会公益团体开展合作,进行社会公益活动。近两年,学校已经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了为四川地震灾区儿童募捐爱心包裹的工作,每年派出近百名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学生志愿者都是平凡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我想这些同学在奉献的过程中,自己也受到了教育,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载体。
我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我就是在这个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由学校领导牵头,利用节假日到学生家中走访慰问,对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给予真正的帮助。了解北京及其周边各地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了解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切实把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学校开展全员育人的工作,发动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困难学生开展手拉手工作,对他们进行帮扶,并开展学业辅导,有专门的学业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想代表学校邀请河北农大的老师,如果有机会请到9227新葡的京集团进行事迹宣讲,我们将非常诚心地向你们学习,争取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
做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发力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 官科
我在大学就很热衷于各种学生活动,本科毕业后曾担任过两年辅导员。我从这段经历来谈我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的感想。我谈两点体会。
第一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像“孝道”这样的中国传统道德的高度或者说格局,基本上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心理内化主要是发生在他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我国现在很重视国学教育,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功,这决定了这个人一生所能拥有的传统道德的高度和格局,所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定要找准发力点。
第二是大学时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新的价值观念,而且要教会学生在现实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念。虽然我说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在大学前形成,但那时的价值观是一种比较宏观的原则,而这些宏观的原则将在他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的时候受到人生第一次冲击。因为之前他只有笼统的观念,并不知道在遇到复杂而残酷的现实的时候该怎样去践行。如何在适应社会的同时不丧失自己的原则?这就是大学辅导员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要帮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论,引导他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所以,大学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当学生的人生出现岔路,指引他如何去判断未来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并且在实践中得以升华,从而真正能为学生所用的过程。
“永远的约定”从高校开始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
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的一群学生共同约定资助一个病逝同学的父母,承担为人子女的责任,一担就是15年。看到这篇充溢着人间大爱的新闻报道,我心中升起一股温暖和崇敬之情。
从他们的事迹当中,我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而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就在平常人做的不平凡事情当中。这个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第一,互助友爱可以从身边做起。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随时随地去关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第二,关爱他人可以量力而行,物质精神并重。在这个故事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在经济援助方面量力而行。同时,他们还以子女的身份给老人写信,不曾间断,15年间共写了56封饱含深情的“家信”,为深陷困境的老人带来了精神的慰藉和生活下去的希望。第三,关爱他人贵在坚守。15年的坚持,体现了一种坚守承诺、坚守责任的精神。第四,爱心是可以传递的。河北农大的同学们将爱传递给李维贺老人,老人又不顾自己生活的艰辛,执意要偿还一笔笔从乡亲们那里借来的“良心债”,将这份爱传递给了身边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这一生动感人的事迹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多重启示。
一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成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从上面的事迹中可以看到,“永远的约定”是从高校开始的。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一辈子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要做到以小见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作为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抽象,它就体现在现实生活里,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要让大学生从身边感人的人和事中听到、看到、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从而全面理解、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是要发挥班集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作用。良好的班集体能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同化效应。果树93(01)班的同学们在班干部的带动下共同做好事,同学之间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将资助坚持了15年。这里既有个人的坚守,也有集体的支撑。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努力发挥班集体的思想激励、相互支撑与共同进步的特有作用,团结带动更多的学生成长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史习江
几天来,河北农大26名毕业生15年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我认为,继续深入挖掘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典型意义、深入学习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精神,非常重要,对于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对于媒体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向老百姓宣传有血有肉的先进典型,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谈三点想法。
第一,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故事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们每个人的行为表现,可触可感、可学可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更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当中,帮助学生从点滴做起,培养人生品格,弘扬友爱互助、乐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河北农大26名毕业生群体的事迹饱含着推己及人、乐于助人、知行合一、诚信仁爱等我们民族传统的优良“因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力,值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
第三,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事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力宣传报道先进典型人物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职责,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努力挖掘典型、创新形式,弘扬主旋律、引领新风尚。此次河北农大毕业生事迹宣传报道,我有两个感受和体会:一是典型报道需要形成声势,才能让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鼓舞、影响更多的人。这里,既需要媒体自身通过报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打造声势,也需要媒体之间配合,共同营造社会舆论宣传的良好氛围。二是典型报道要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河北农大毕业生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之举,只有平凡的坚守,却能如此打动人心,就在于他们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今后,我们中国教育报刊社“两报四刊两网”也要多多挖掘这方面的重要典型,使人们能够从身边的先进典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见贤思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人
北京大学学工部副部长霍晓丹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时代面貌的重要塑造者,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建设者,他们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河北农大毕业生的感人举动,给了我们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开放在中国这片沃土之上实实在在的思想之花。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思想观念越来越呈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不断地入侵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这对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高校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下面我结合北京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来谈一下广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年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核心价值观。
第一是把握学生思想教育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化人,陶冶人,既有活泼丰富的形式,又体现学校的内涵和个性特点,对学生价值观起到渗透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重视校园的建设,要重视学生党团组织班集体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第二是加强榜样教育,北大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挖掘学生典型,通过学生的新闻网、校内的BBS展板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我想河北农大的事迹是我们新时期榜样教育的素材,我们会在北大校园内进行广泛的宣传。
第三是加强对中华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弘扬,中华传统价值观保存了人类最崇高、最感人的部分,我们学校挖掘传统的内涵,将精华的部分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向往美好未来的人生观和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占领学生思想教育高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影响人,高校的理论课是重要途径,同时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合作,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也将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营造价值引导、良性互动的氛围。
唤起心中的善良与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三年级本科生 刘大林
既非袍泽之谊,也非乡党亲戚,却能有15年的坚持,只为了当时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看过媒体对此事的报道,让我感觉到自孔子而起的“仁”、自孟子而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为中国古代在道德方面的崇高目标,并不像古代典籍一样空洞遥远,这些对于人性的期盼与倡导,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华夏大地滋养的无数血脉当中。
这是一群崇高的平凡人,他们能将一时的善念化作15年的奉献,相信凭着心中长存的这份博爱与责任,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他们都会是开启身边善良人性的钥匙。
大学时代是青年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代,我们思想开阔活跃,并开始用理性与道德分析和对待身边的事物,也就更需要以河北农大93级毕业生这样的榜样来启发我们大学生的善念,明白个人价值并不一定要以轰轰烈烈的形式实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中或许都不会遇到需要以生命检验自己道德的关口,可是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平凡的善举同样也能证明高尚的人格,如宋儒所言,人各自禀气不同,但凭着个人修炼的功夫,人人皆可为圣贤。
个人一直认为榜样的行为不需要模仿,需要的是听到榜样的事迹后对自己内心的触动,唤起自身对于人性善的一面的认知和认同,这样的认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可以改变对于人生、社会认识以及对于人生价值实现方式的,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群体如果能够形成包容、善良、有责任感的群体意识,那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中的推广将会起巨大作用。
让80、90后看到了鲜活榜样
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硕士 李园园
一群可敬的同学,因为一句毕业前夕说出的“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就勇敢承担起责任,雷打不动的15张汇款单,56封信,将同学的父母一直放在心里,为已逝同学承担起应尽的儿子的义务。或许一年两年,怜悯可以促使他们去付出,但是15年,需要多重的责任感和信守诺言的坚持呢?这份没有血缘的爱让人觉得震撼。这些学姐学长让我们80后和90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鲜活的榜样。他们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南针,让偶尔迷茫的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方向。
其实我们校园中也不乏传统美德的传承。2009年冬,正值我们大四,大家都忙于毕业论文,感觉同学之间的距离好像都疏远了。班里一位女生得了急性心肌炎住进北医三院,她住院的整个过程是我亲眼所见的。当她在重症监护室的时候,学校的全力支持,辅导员守候的担忧和眼泪,室友的无私奉献和同学的真心祈祷,这些一再让我潸然泪下。现在,这位女生和我一起健康地坐在研究生课堂中继续深造,我相信,她的心里将永远充满爱,因为当她的心脏衰竭甚至停跳的那几秒,是所有师生陪她一起挺过来的。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一定要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运用灵活的头脑去帮助身边的人;努力成才,时刻提醒自己肩负着社会责任;坚持诚实守信,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传统美德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本版文章为4月9日教育部新闻办与中国教育报联合召开的“学习河北农大毕业生15年资助病逝同学双亲事迹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本报记者赵秀红编辑,鲍效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