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副省长朱虹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05月30日 09:32 佚名 点击:[]

副省长朱虹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16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省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努力提高我省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江西高等教育的进位赶超。

我分管教育工作以来,集中到我省各级各类30所学校进行了调研,思考了一些问题:江西人会不会读书、会不会办教育?江西教育目前在全国处在什么位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江西高校如何为社会服务?江西高等教育应该实施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进位赶超?刚才,听了几所高校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结合自己调研的思考,试图回答上述几个问题,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传承辉煌历史

史书告诉我们,江西人从来都重视教育,历来很会读书。我在调研中发现,过去很多江西大户人家的门楣上都写着:“耕读为本”、“诗书持家”。耕是为了求生存,读是为了求发展。

史料对江西教育的辉煌历史有很多记载。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来到江西,在今进贤县的栖贤山设坛讲学,一时求学者络绎不绝,人满为患。东汉年间,南昌人程曾、唐檀等学成还家,教授乡里,弟子数百人常居门下。三国时期,豫章太守顾邵精心挑选优质小吏就学,学成后举善从教。东晋时期,庐山成为南方著名的讲学中心,唐以后又置中央直辖的“庐山国学”。到了宋代,在中央政府重文政策的鼓励下,江西教育空前发达,学校如雨后春笋,政府设置学田,保证教育经费来源。各地更常见地方绅众辟馆延师,兴办私学。众多士人学者,行端学博,名重一时,皆归乡授徒。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标志—书院最早也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桂岩书院和德安的东佳书院等都是中国最早的聚徒讲学书院之一,其中,东佳书院规模堪称当时全国第一,有院舍数十间,藏书数千册,学田20顷。据各种史籍、志书、笔记、碑刻统计,江西历代书院足有1200余所,无论数量、质量,还是规模、影响,均列全国前茅,迄今保存较完整的仍有85所。宋代白鹿洞书院首创教育学规制度,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鹅湖书院创造我国书院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人才辈出,770多年读书声不断,现在仍有三千多学生。还有怀玉书院、象山书院、信江书院、紫阳书院和豫章书院等,均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育的兴盛推动了科举的发达。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文科鼎甲(状元、榜眼、探花)107人,状元共48人。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在二十四史中立传者达500余人。宋代江西曾出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的情形,曾巩、刘恕、洪迈等家族都是一门多进士。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揽一甲,或是占据前十名的大多数,当时有着“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进士前三名和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进士前七名均为吉安人,连续两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夺得,在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历史上,江西不仅成为中央政府的主要人才库,还造就了如中国田园诗之祖陶渊明、“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一代文宗欧阳修、书法大家黄庭坚、理学双峰朱熹、陆九渊、“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千古忠臣文天祥、《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一代画圣八大山人朱耷、《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历史上江西教育的兴盛时期之长、影响之广,值得现今的江西人为之骄傲,这也是搞好当代江西高等教育的重要动力所在。先辈的教育实践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感知这份荣耀,认真总结江西古代教育的宝贵经验,传承江西教育的辉煌历史,早日实现江西教育的历史复兴。

二、认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孙刚同志的具体领导下,我省大力推进科教兴赣、人才强省战略,高等教育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办学规模迈上新台阶。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32所增加到现在86所(含独立学院13所),在校本专科生由14.43万人增加到82.86万人,研究生由2118人增加到2.38万人;民办高校由2000年的1所发展到现在16所,在校生从1000人发展到10余万人,规模雄踞全国前列。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我省大多数高校都建有新校区,校园面积扩大了三倍。二是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省高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由2000年的178人增至目前4446人。2009年以来,我省连续两年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了50名知名学者任高校副校长,公开选聘了15位“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引进了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三是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博士培养单位从2000年的3所有望增加到今年的10所,硕士培养单位从12所增加到16所。目前,我省高校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5所。全省高校约40%的专业为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四是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校获省自然科学奖62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117项,分别占全省所获奖项总数的98%、36%、30%。2011年,全省高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4项、经费1300万元。高校已成为我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五是社会服务作出新贡献。建立了6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硅衬底LED照明材料”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成功转化。高校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513份,被部省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85份,有4项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江西辉煌的教育历史相比、与周边其他省份的发展成就相比、与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江西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从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在全国的综合排位来看,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相对偏低,而高等教育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等教育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省教育整体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二是从我省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上看,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过低,层次结构不合理。三是从我省重点高校数量上看,只有1所“211工程”大学,几乎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四是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上看,到2011年底,我省院士有4人(高校1名),数量明显偏少;有博士培养资格的高校仅4所,一级学科博士点仅19个,一年招收的博士生人数才191名;仅有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无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五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来看,我省在全国三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方面,均未获得过一等奖;在国家重大创新项目、攻关项目方面尚无首席科学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校的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总之,我省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其中有外在的历史客观原因,也有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一是办学理念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学校规模而缺乏鲜明特色。二是资源配置问题,部分高校的资源存在项目封闭、简单重复、低效浪费等现象。三是体制机制问题,缺乏活力,不利于领军人物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脱颖而出。

因此,江西高等教育要在全国占得一席之地,全省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必须充分认清形势,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提出新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实现进位赶超。

三、明确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完备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学术能力和行政能力、党的意志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为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实现五个一流。

1、打造一流的师资。大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教授有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当前摆在我省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缺少大师和领军人物。因此,必须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安守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科研业绩评价,建立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今后每年要公布一批全省高校的名师,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延揽高层次领军人才;要抓好师德师风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和培养一批像石秋杰这样的师德典型。

2、培养一流的学生。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偏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永恒使命。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不仅要加强专业教育,更要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一批高技能应用人才,为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进位赶超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铸就一流的质量。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流的大学始终都是把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高质量的教育对莘莘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高质量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往往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一个不为教学操心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服务教学一线,保障教学一线;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要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特别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坚决避免本科教学被弱化的现象。

4、建设一流的设施。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作支撑。要加大硬件投入,舍得在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设施设备的配置上花钱;要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要推进校校协同,改变一个课题多家重复,封锁资料,互相拆台的情况;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5、创新一流的管理。没有一流的教育管理,就没有一流的教育环境,也谈不上一流的学校。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正确协调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书记、校长要团结共事,把握好各自的角色定位,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保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还要善于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凝心聚力推动学校发展;要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高校都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校训,坚持不懈地培植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增强高校自身的“软实力”;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师生营造安全、有序、乐学、舒适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条件。要坚持廉洁办校。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力促两大转变

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是要坚持科学定位、特色立校,按照“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努力建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本科高校,建成一批优质特色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而实现江西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进位赶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施江西高校新的发展战略,力促两大转变。

一是发展方式上,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省高校已经完成了规模化发展,校园面积扩大,学生人数攀升。应该说,在一定时期内,数量扩张、规模扩大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当年我省大力推进新校园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敏锐地抓住了历史机遇,很好地实现了我省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让更多的年轻人跨进了大学校门,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只是阶段性的特征和任务,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外延扩张、规模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花更大的工夫来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能力。要控制总量,改善结构,基本不再建新校区,稳定本科和高职的招生总数,适当提高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目前,我省高考考生人数从2008年最高峰的38.4万人,到2009年的34.9万人、2010年的31.2万人、2011年的28.8万人,今年只有26.9万人。高考考生人数持续减少,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这不仅给高校完成招生计划带来新的压力,还将对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二是发展路径上,实现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过去一些高校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办学讲求面面俱到,追求大而全,希望迅速整体推进,实现全面赶超。结果专业设置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研究课题单一,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均衡推进、整体发展向注重重点突破、特色发展转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会“舍得”、勇于“放弃”,切实按照“唯一性”和“独特性”的原则,找准优势特色学科,整合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全力以赴提升江西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要实现以上这两大转变,当前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找准优势特色学科

实现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突破,首先必须找准优势特色学科。要坚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多方意见,选对了学科就事半功倍。关键是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需求。主要围绕我省绿色生态等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科研需求,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二是结合江西人文、自然的独特资源。要从高校所处区域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独特资源中汲取养分,选择学科突破的方向。三是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既有优势。我省高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淀中,一些高校形成了自己有影响、有地位的特色学科。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再加一把火”,谋求新突破。四是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要从学科与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中寻找到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方向、重点、途径与举措。

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要根据“四个结合”的具体要求,编制学科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确立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主攻方向。

(二)整合教育优势资源

一个地区、一个高校、一个部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实现重点突破,必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集中攻关,重点是做到“四个集中”:一是集中精力。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领导班子的精力主要应当放在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省政府将协调教育、发改、财政、科技等有关部门,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创新项目、社科重点研究课题等的立项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倾斜。二是集中人力。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本校甚至外校的科研领军人才延揽和集聚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上来,形成优秀的团队。从今年开始,已经启动的我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访学计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要服务于优势特色学科的重点建设,特别是今年将实施的第二批“井冈学者”计划,要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整体作用。三是集中财力。要构建起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量今后将主要用于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我省组织实施的“质量建设计划”、“哲学和社会科学高水平平台建设计划”、“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计划”、设立“高等教育社科基金”等项目,在立项和资金分配时,要立足优势特色学科发展。高校自身的资金也要优先安排优势特色学科项目建设。要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给予支持。四是集中物力。在全省高校建立若干个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包括实验室及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学科团队及科研成果共建共享平台,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该计划的组织实施,将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实施发展路径向优势特色学科重点突破转变,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突出优势,通力配合,力争在实施“2011计划”上抢得发展先机。一是要领会“2011计划”的主要精神。该计划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在贡献中同步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二是要把握“2011计划”的扶持范围。该计划主要是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重在实现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该计划突破以往“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学校的身份限制,不限定学校,不限定单位,只要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高水平学科项目均可申报。三是要探索“2011计划”的有效形式。要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实现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高校与区域之间的协同,高校与国际合作的协同,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四是要明确“2011计划”的政策措施。省里将启动“440工程”,用4年的时间建设40个“江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即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遴选10个协同创新中心,对每个协同创新中心,省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高校再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配套一部分资金。此外,对于建设和实施省级“2011计划”成效显著的,将推荐申请国家“2011计划”;今年继续实施的“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311工程”项目建设,也要体现“2011计划”的要求。

(四)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各高校要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推进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一是明确责任分工。省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好各方面力量,整体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财政、发改、组织人事、编制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有力保障落实有关资金、项目、人事编制等方面积极支持,通力配合。教育部门要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科技、社科、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工信等部门要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等方面积极支持,通力配合。各高校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健全内部责任制度,承担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高校院(系)是直接责任单位,要积极推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落实学科带头人在人、财、物方面的统筹权和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二是注重激励引导。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健全教学名师和优势特色学科的遴选标准、程序和办法,树立正确的导向。要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薪酬分配、人事考核等制度,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加强督查评估。要科学设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评估指标,使评估评价符合规律,符合实际,有利于教师乐教和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在设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评估指标时,要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高校教学评估制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设整体考虑,总体推进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势特色学科评估监督机制的确立。要及时公开评估体系和结果,加强监督约束。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开展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四是做好宣传推广。要注重经验总结,把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做法提炼出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试点,鼓励探索。对改革有成效,质量抓得好、学科建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要加强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成功经验的宣传、交流和推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服务地方建设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江西高校在过去的发展中,始终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上看,我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平台还不多、能力还不足。尤其是通过近三个月的调研,我感到江西高等教育有三个问题:一是吸引本地优质生源就读的比例不高。二是“人才流血”现象比较突出,优秀中学毕业生都跑到发达地区去读书、谋发展,导致穷地方帮助富地方培养人才。三是一些科研项目“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因此,高校的教学科研一定要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所想,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所急,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高校的发展才能得到地方、社会、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要为我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加快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加紧建设重点学科和紧缺专业,构建适应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院校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实施“订单”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努力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高校一定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一线,寻求课题项目,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攻关,破解发展难题,为地方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一是要为推动产业发展服务。要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开展产业结构优化、关键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二是要为“三农”服务。我省是农业大省,绿色食品制造产业是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校应当结合我省农业优势,重点进行培育品牌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研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三是要为现代服务业服务。围绕旅游、信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攻关、智力服务和人才培养,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四是要为民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加快社会发展与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针对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热点民生问题,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

(三)努力成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一要“谏政”,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积极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区域、行业、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科学论证。二要“荐才”,要积极推荐专家学者到地方相应政府部门、咨询机构任职或挂职,主动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宏观决策和重点项目的论证咨询。

(四)努力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者

高校要切实发挥培养培训职能,发挥继续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一是服务技能培训。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主动开展针对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文化素质教育。二是服务终身教育。高校要紧紧围绕知识更新和群众终身教育需求,以提供在职学习机会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三是服务社区教育。高校要积极鼓励、组织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积极主动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教育资源要逐步向社会开放,为社区、居民的学习、娱乐、健身提供便利条件。

(五)努力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者

江西文化底蕴丰厚,是儒释道开宗立派之地、华夏名贤荟萃之地、民族艺术扛鼎之地、工农业生产滥觞之地、中国红色革命发源之地。一方面,高校要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下工夫,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开发,加强参与城乡文化建设,努力把高校建成全省文化建设的示范区。另一方面,高校要在弘扬主旋律上下工夫,在当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坚定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和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今天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正确认识高校现状,围绕一个目标,力促两大转变,实现五个一流。我相信,这次会议以后,全省高校必将掀起一个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高潮,一个协同创新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的新高潮。江西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崛起,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极大地改变江西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位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创新观念,开拓进取,全力推动江西教育的复兴大业,共同书写江西高校发展的新辉煌!

上一条:新华时评:平凡中迸发的生命亮度 下一条:一位校长的“教师生态”重建之路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