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好课如何建?这六大逻辑您不可不知!

2015年07月14日 16:17 佚名 点击:[]

每一位教师都在追求好课堂。如何建设好课堂,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建设逻辑?此次,特别呈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关于建设好课堂的思考。

好课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活力、有韵律、有追求的“真实课堂”,是学生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受益终身、难以忘却的课堂。在我看来,好课堂应该有以下鲜明的标识——

1.好课堂是促进“心灵转向”的课堂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人化”和“人化”的教育应践行促进“心灵的转向”的使命,让心灵转向“仁爱”、转向“善良”、转向“智慧”。“仁爱”是课堂的底色。课堂绘好仁爱之色,方可精神饱满、精益求精、精彩纷呈。善良是对生命、生活、生态的敬畏。泰戈尔一句“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之所以让人荡气回肠、感心动耳,是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智慧是理性的提升。每日求知为智,心灵丰满为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体现于“知识即美德”“知识就是力量”;见识是智慧的升华,体现于能够将“外在的偶然化成内在的必然”;胆识是智慧的行动,体现于“思想力量”与“实践力量”的统一;共识是智慧的完美,体现于“智者明法,慧者通道”。

2.好课堂是滋润“生长”的课堂

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那么课堂就是滋润“生长”的圣地、呵护“生长”的殿堂。课堂中的“生长”应呈现4种状态:一是春风化雨般的自然成长。教育者要善于聆听学生内在时钟自然的、伟大的嘀嗒之声,让学生顺应天性,静静地、专注地、有节奏地、慢慢地生长,不求立竿见影,勿行揠苗助长。二是春色撩人般的自己成长。生长是自己的事情,既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教育的崇高在于通过自我教育促进自己成长。三是春诵夏弦般的自由成长。自由成长的前提是让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课堂的使命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和发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哲学家西塞罗所期待的“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的状态。四是春笋怒发般的自觉成长。自觉成长的课堂将“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上,使其收获“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国家民族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3.好课堂是“点燃火焰”的课堂

经院式的课堂缺乏生气,弊端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师徒式的课堂缺乏活力,它“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而“苏格拉底式的课堂”强调师生平等、“精神助产”和“整个精神得到生长”,践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课堂的使命就是把学生心中的太阳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因此,好的课堂是以“中庸”的价值取向“点燃火焰”,真正体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以“可能”的不懈追求“点燃火焰”,真正体现“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以“合适”的现实关怀,真正体现“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4.好课堂是提供“外在自由”的课堂

爱因斯坦认为:“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留着两种特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在的自由。”他还强调,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来保证”。何为“外在的自由”?马斯洛解读为“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环境”就是去功利化,让课堂“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就是去标签化,让课堂充盈“人的情感”,充满“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就是去标准化,让课堂激发学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建设好课堂应遵循如下逻辑——

好课堂始于教师、终于学生。课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授,也不仅仅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探索,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开发。教师以其“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打开学生心扉,哺育学生成长。

好课堂始于立德、终于树人。课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而“新人”在于“明明德”和“止于至善”。康德强调“人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由此推导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个部分”,课堂的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发展。

好课堂始于学会、终于会学。达尔文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深层意蕴在于“学是为了达到会学”,其价值就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所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只有既关注学会、更关注会学的课堂,才具有永续的生命。

好课堂始于兴趣、终于刻苦。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就会自觉地行走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的大道上,就会自觉地回应“找到答案的根本意义是为了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

好课堂始于有形、终于无形。课堂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间,传递着教育的使命和价值;也是无形的精神空间,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由此,应从关爱学生身心、关注生命发展出发,构建生命勃发的课堂;从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共融环境出发,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从依托课堂情境、联系实际生活出发,构建生活丰富的课堂;从突出学生主体、注重体验参与出发,引导探究学习,构建生本荡漾的课堂。

好课堂始于知识、终于审美。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王国维把孔子“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的思想解读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审美是立人之本,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寓于全面、伴于终身、隐于具体学科、显于艺术的教育。尽管每一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其展示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上一条:高职本科定位的价值逻辑 下一条:大学不负责教你成功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