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坚守高职教育本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4年11月12日 20:29 佚名 点击:[]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当前,也存在着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单纯的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与技校、职校乃至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区别,绝对不是教育层次的高低、所授知识的深浅。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社会对教育功能的呼唤。

一、克服功利化倾向,坚守高职教育本质。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职业教育梦是“技术技能强国梦”,是“全面发展梦”。实现职业教育梦,归根到底就是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追求。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应该有所警醒。

——在职能定位上,将高职教育仅仅当成就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纯粹是为“就业”而举办的“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就业,片面强调技能的培养,逐渐放弃了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来面目,沦为技能速成的培训机构,与“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相差甚远。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迎合行业、企业追求“现实实惠”的需要,致使高职教育为适应企业岗位现实需求而“功利”化,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培养的人才就不一定是受过“类型高等教育”,并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在教育教学上,一方面,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了简单的管束学生,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技能传授,教育教学“两张皮”。另一方面,强调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致使知识特别是起着具有再生能力和作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实现保证培养对象有能力、有实力应对职业流动和职业内涵要求的提升。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要坚守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克服功利化倾向,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针,发挥高职教育的本质功能。我们讲“以服务为宗旨”,绝对不能过分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讲“以就业为导向”,绝对不能满足于学生毕业后能找个事做,而忽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有尊严的工作、生活;我们讲“以能力为本位”,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传授、技能速成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修养、职业素质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人本需求,甚至把学校变成技能培训机构。我们要将育人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主题,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要让学生通过感受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合作所共同构成的文化圈的影响,培养素质高、素养好、责任心强、懂专业、可塑性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的素质素养,决定人及社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些内容应当贯彻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滋养。只有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综合素质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才能达到其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素质的好坏,决定人与人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起点相同、经历一样、智质差不多的人,最后的发展和成就有天壤之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素质和修养的差异。不同的素质决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提高人的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素质的高低,决定职业发展的后劲。教给学生过硬的技能,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具有适岗能力,但要想走远、走好,还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看重是否在职业链上具备发展的“后劲”。

——素质的提高,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社会发展推动力的大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蔡泽寰)

上一条: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湖南职教应对慕课来袭 下一条: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