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辽宁开展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职教围着产业转

更新时间:2014-02-20 16:10:11  文 章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在计划经济时代,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强大的产业辐射能力,辽宁职业教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小散弱”对上了“大市场”,辽宁职教面临着进退维谷的处境。针对这一情况,辽宁省及时“刹车”,调整办学方向,“职教围着产业转,教学围着生产转”。如今,穿上现代职业教育新衣的辽宁职业教育,整装再出发。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对于辽宁职教人来说,曾经的辽宁职业教育有着两副“面孔”:一副是伴随着辽宁工业基地成长,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大龄青年”;另一副是在现代职教体系转型过程中蹒跚起步的“婴儿”。

如今,辽宁职教走出了“小、散、乱、差”的低谷期,每当被问起其中的秘诀时,无论是教师、校长还是教育管理者,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职教围绕产业转”。

这样的答案来自辽宁省90个百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近年来辽宁职教对接产业集群的坚实实践。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启动了“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依托各地区产业优势,通过专业集聚和提升,培育符合辽宁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目前,辽宁省中、高等职业院校已立项建设省级示范专业群269项,省本级财政投入专项建设经费计1.9亿元。

“如果不是紧紧抓住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这条救生筏,或许沈阳的职业教育早就沉到海里去了。”沈阳市人民政府督导室副主任刘志民很是感慨地告诉记者,“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当时的30多所学校各干各的,缺乏统筹,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其人才培养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千亿级’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人才吞吐能力。”

沈阳在整合原有职业学校基础上,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建设6所万人规模的职业学校。沈阳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赵香瑞介绍说:“我们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支柱产业,分别组建了汽车工程学校、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信息工程学校、化工学校;同时停办18个低水平专业,撤并7个重复专业,新增26个新专业。”2010年,随着“国家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沈阳市试验区”的建设,“沈阳技工高地”的品牌被打磨得越发光亮。

在宏观层面上精兵简政,在微观层面上,更是通过制度举措来密切校企关系。在2013年3月施行的《沈阳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通过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提供奖励的方式,破除长久以来困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处境。

在鞍山,职业教育的体制突围与一座“城”的崛起密不可分。2010年12月,占地面积128亩,总投资20多亿元、容纳12所职业院校的的鞍山职教城建成。经过3年探索,鞍山职教城成为辽宁职业教育新的坐标。

鞍山职教城管委会主任吴庆丰说:“以前职业学校是教育和人社部门归口管理,你管你的职业中专,我办我的技工学校,缺乏统筹,一到招生的时候就‘打架’,造成了不必要的内耗。”职教城管委会成立后,独立于教育和人社部门之外,成为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打破了人社、教育等部门界限和中专、技校等类别界限,办学活力充分涌流。

园区里的实践区、实训基地、会议中心、运动设施等全体共享,而投资成百上千万元的现代制造技术、现代服务实训基地,更是敞开大门,让学校、企业共用;职教城还按照“教师、学生随专业走”原则,对各校专业教师进行整合;同时在专业整合上,职教城结合各校原有办学优势,调整“进城”学校的专业设置,解决各学校专业重复设置问题。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

学校不升格,学生升格

人才“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词之一,但是“多元立交”却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中高职衔接断层难续,职业本科衔接面临着天花板的尴尬情形,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体制不顺的弊病曾困扰着辽宁职业教育。

只有“站得高”才能“飞得远”,为了疏通堵塞在人才通道上的体制积弊,辽宁紧紧抓住“高位对接”这把钥匙,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辽宁省职教处章雪冬处长说:“在路径选择上,我们不搞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相分离的‘双轨制’,而是在保持职业教育本身特有的基本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应用技术类本科改革在人才培养体系的上端寻求融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一些兄弟省份摸着石头迈开“中职升大专”的小步时,辽宁省“中职升本科”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从2012年到现在,辽宁省中职升本科的人数达到8000人,高职升本科9000人。”章雪冬介绍说。

从2012年起,辽宁省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实验边总结、边探索边完善的原则,在15所“二本及以上”本科院校完成了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指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布局;制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相适应的“中职对口升学”、“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制度和实施办法;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组织开发30个应用技术类本科教育和50个中高职一体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这种体系既考虑到了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又避免了将职业教育泛化造成的抵触与混乱;既能够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相对独立、类型层次结构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没有矮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从而使体系建设的对象、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

吴庆丰告诉记者,鞍山市职教城内其他11所职业院校学生足不出城,就可以实现一年制中职、三年制中职、初中毕业五年制高职、中职毕业三年制高职或四年制职业本科的立体互通,使职教城在全国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招生数量由2011年的8226人,增加到2012年的8831人,再到2013年的9326人。

找到教学和实训的结合点

辽宁省教育厅职教处信息办主任魏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职业学校要‘锻造’一名合格的中级车工,按要求全部实施操作训练,大约需要600至800公斤钢材,按当前市价折算,一名学生至少需要投入3000至4000元,而学生的学费只有2200元。高额的实训材料费,往往压得职业院校喘不过气来。”出现高额实训材料费的专业,约占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四成以上。

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许多院校为了“造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企业的来料加工工厂,忽视了学校的育人本质。章雪冬告诉记者:“实训要找到教学和实训的结合点,要走中间道路。”

一个小小的保险柜成了撬动实训体系改革的支点,现在在辽宁很多职业学校的钳工专业都通过教授学生加工这种保险柜来开展教学实训。“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保险柜,从选料到下料,再到錾、锉、锯、钻,它涵盖了一名中级钳工所需的所有核心技能点。而且它还可以拿到市场上流通。”保险柜的设计者魏民介绍到。

像这种保险柜一样既能覆盖核心教学内容、核心岗位技能,又能在市场上流通,产生经济效益的教学项目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学产品。2011年辽宁省出台了《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要求每个基地必须设计、选择具有教学和生产双重属性的教学产品。同时要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的要素和环境配置各种仪器设备,设置相应环节。

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成果展洽会上,一部专门为老人和残疾人研发的“自动爬楼机”引起了大家的围观。操作者只需要握住方向盘,“爬楼机”就能完成上楼和下楼的全部动作。

据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校长张春雨介绍,“自动爬楼机”是该校结合了机械制造、电运等专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要素研发的教学产品。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为此,学校借“机”生蛋,投资200万元设备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从机械制造、数控、机电一体化、电运四个专业选择128名学生成立四个项目试点班,围绕“爬楼机”制造开展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与企业生产活动对接。

目前,辽宁省本级财政现已投入专项资金4.5亿元,支持中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项目292项。通过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了基于生产(服务)活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一批具有全新实训功能、全新运作模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已初步形成。(记者 刘博智)

上一条:校企文化立体融合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巡礼 下一条:韩国企业的发展眼光值得我们学习

【 文章录入:    责任编辑: 】 

Copyright ? 2012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葡的京集团8814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高职教育研究所办公电话:0795-3203833  高职教育研究所邮箱:yczygjs@163.com  管理登录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